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博士當選中華民國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第七屆理事長,上任後啟動大學藝文鏈結機制,首站於106年12月26日拜訪臺灣大學郭大維校長,邀請臺灣大學加入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陳校長表示,協會為跨院校、跨組織之社會團體,主要致力於積極整合各校藝文中心,並成為我國藝文活動的第二展演管道,目前共有52所學校加入協會。陳校長期許協會如有臺灣大學的加入與交流,可使協會發展更加蓬勃。...

韓國藝術綜合大學音樂學院鄭致溶院長率領李瑛姬副院長一行四人,以及韓國中華教育交流中心朴東燮執行長暨夫人於106年12月18日上午拜訪臺藝大陳志誠校長,雙方進行高等藝術教育以及藝術生涯之會談。陳志誠校長表示,今年臺藝大舉辦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非常榮幸地邀請到韓國藝術綜合大學交響樂團擔任藝術節壓軸演出,80人演出編制以及豐富的音樂饗宴,為藝術節劃下一個氣勢浩蕩的句點。鄭致溶院長感謝受邀演出,並表達能擔綱臺藝大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的壓軸演出感到榮幸。 韓國藝術綜合大學交響樂團由當代著名指揮家鄭致溶率領,於12月18日星期一晚間帶來《孟德爾頌之夜》交響音樂會。曲目包含孟德爾頌D 大調音樂會序曲《平靜的海洋與幸福的航行》、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韓國新銳小提琴家金東炫擔任小提琴獨奏,他獲獎無數,2016 年更是奪得三項國際大賽,包含俄國的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羅馬尼亞的Enescu國際大賽,與首爾Kumho文化藝術基金會大賽金獎等,他高超的琴藝獲得表演廳內現場觀眾的激賞讚嘆。...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博士偕同蔡明吟主任秘書、國際事務處江易錚組長前往參訪香港演藝學院並進行學術交流後,接著於12月7日至8日與藝政所劉俊裕所長、該所碩博士生團隊,以及國內藝文界菁英參加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的2017四城文化交流會議,年會主題為文化交流及城市品牌。 「香港l臺北l上海l深圳 城市文化交流會議」(「四城會議」)於1997年發起,是第一個以華人城市為主,並因應城市發展之文化智庫形式所架構的四城文化論壇,其交流組成包含政府部門、私營文化單位及教育機構等。今年適逢二十週年,更具意義,四城會議致力於探討和反思四城文化政策思維及實踐策略。陳校長受邀擔任四城會議兩項議題之評論人,12月7日陳校長針對議題一「二十年國際藝術活動及藝術節在提升文化交流城市品質的角色之挑戰、評估及展望」中發表評論,陳校長表示城市文化發展不應侷限於個體戶或個別團體之觀點,而應注重藝術所扮演的社會、環境與經濟(尤其觀光層面)等各領域關係之槓桿作用,其文化經濟之產業鏈機制或其生態系需連結各文化相關領域,共創城市文化經濟體。12月8日陳校長針對議題三「二十年四城大學及研究組織在提升文化交流城市品質的角色之挑戰、評估及展望」發表評論,陳校長繼續其藝術文化為創意城市的槓桿論點,更進一步就區域藝術的發展尚需透過田調式研究與一定之大數據建制⋯等,由下而上之自由民主機制的治理翻轉,依此逐步建置永續及長期的發展架構。陳校長並以法國當年獲選為歐洲文化城市的馬賽為例,幾年內架構、建設標舉地中海城市首都的文化經濟,文化城市作為聯盟共生的大計畫。陳校長期許論壇導引四個城市以文化之創意城市,作為聯盟戰略共生的核軸,將藝術作為槓桿,開啟聯盟戰略目標。 陳校長一行除了參加會議外,大會行程也安排參訪高山劇場新翼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並於12月7日晚上觀賞由10位歐亞城市國際傳統大師及當代藝術家們,以傳統戲曲之基本舞台配置一桌二椅的形式概念作為創作發想起點,於設置四面鏡的黑盒劇場內進行演出,透過環迴鏡面的無盡反射,實驗劇場碰撞當代火花。陳校長一行於四城會議年會論壇與活動收穫豐碩,圓滿成功。...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針對培育未來世代課題繼續著論壇行程,校長陳志誠博士在蔡明吟主任秘書,國際事務處江易錚組長與同仁的協力來到了香港演藝學院,此行最終驛站的學術交流參訪。 香港演藝學院是香港唯一專門培養表演藝術、舞台及製作藝術、電影、電視專業人才的公立院校,亦是香港藝術領域的最高學府。陳校長一行於當日下午參觀了音樂系、歌劇院、音樂廳與技術協力部門的道具部、縫衣部與媒體平台的ihub 等,並與香港演藝學院華道賢校長、黃世邦副校長、作曲及電子音樂系麥偉鑄主任、學術交流主管陳國梅進行會晤,洽談進一步合作交流;雙方就藝術實踐未來課題進行討論,華校長表示,該校正進行課程改革與推動跨領域的學習,陳校長則表示,臺藝大此刻也正透過課程的興革,加強課程規劃與師資聘任之彈性,以符合國際趨勢的發展。由於兩校教學標的皆以學生未來發展作為核軸,自然地言談間總是不謀而和的心有靈犀。此外,雙方對於音樂等表演藝術在創作方向上,也一致強調除了培育學生的精準技術之掌握以外,更期待透過不同文化對話之參照與刺激,促使學生對於表演藝術能有更深層的探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博士偕同蔡明吟主任秘書,國際事務處組長江易錚,於12月5日赴北京電影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及中央美術學院進行多所高等藝術學府的學術交流訪問。 臺藝大與北京電影學院在電影教育的培育上,分別在兩岸的影視音領域人才培養占了極重要的角色,陳校長此行除了參觀北京電影學院的校史館、表演學院劇場、國際班授課內容,也參觀了數字電影實驗室、美術學院之聯合創新實驗室、影視技術系之影視實驗中心,以及動畫學院之動漫研發中心與定格動畫工作室等,並於數位實驗中心體驗了AR、VR的虛擬實境技術。此外,陳校長並與北京電影學院侯光明黨委書記、研究生院黃英俠院長、導演系王瑞主任及臺灣事務辦公室李進主任進行會晤交流,雙方就電影發展現況、辦學方向進行交流;侯書記表示未來北京電影學院將成立具有東方中國特色電影學派研究部,希望未來能透過研究部與臺藝大有更進一步的合作。陳校長表示,未來希望能將美術與電影相關之結構系統融合於電影的創作模式作為台藝大跨學院(美術、設計與電影學院)共構的參照模式,基此並建立兩校就計畫方案模式開啟新的交流平台,除此之外,交換生機制雙方研議是否能擴展至其他系所與其他院別。會後,陳校長和該校相關主管一起與目前在北京電影學院交換的台藝大學生進行會談,傾聽學生的需要與建議,適切妥處相關課業、創作與生活上的問題。 陳校長一行人隨即前往清華大學暨該校美術學院進行參訪,該院原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於1999年正式併入清華大學,更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中國最優質的藝術院校之一,此行陳校長會晤了清華大學施一公副校長與陪同的美術學院馬賽副院長、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楊慶梅副處長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任蕾老師,雙方各自介紹學校辦學興革現況以及未來深入合作的一些方案,馬賽副院長也表示,該校一學期16週,有12週是本科系的課程,其餘4週則開放給跨院、跨系所的學生來修課,學生透過此跨領域學習過程來因應新時代的變遷且可擴大視野,陳校長也表示這與他在臺藝大進行的跨校院系的理念不謀而合。雙方希望未來除了藝術創作領域以外,未來將在以工研為主軸的清華大學在文化科技方面亦能有所琢磨。與施副校長暨院士一小時的雙方未來交流規劃會談後,旋即參觀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各院系所以及藝術博物館,陳校長對於該館館藏、館務管理以及空間運用印象相當深刻。 此行最後,陳校長參訪了同為在中國藝術界中扮演著十分重要位置的姊妹校中央美術學院,期間與研究生院陳琦院長、實驗藝術學院邱志傑院長、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徐佳處長及教務處等同仁進行會晤交流,雙方就目前兩校學術發展之興革、兩校聯盟、博物館的拓建與經營、交流規劃等深入交換意見,雙方對於學校透過開放式平台,讓不同專業的師生能建立跨域整合,尋找未來時代學生/藝術家之定位與發展頗有共識,雙方相談甚歡,尤其對於建立兩岸藝術教育聯盟的合作有了初步的具體共識。...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博士率領蔡明吟主任秘書,國際事務處組長江易錚,於106年12月4日至6日赴中國北京進行多校高等藝術學府的學術交流訪問。陳志誠校長一行於12 月4日進行北京舞蹈學院及中央音樂院的學術訪問行程,北京舞蹈學院是中國唯一專門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學府,也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專業設置全面的舞蹈知名院校,是中國舞蹈家的搖籃。近年來北京舞蹈學院不斷深化舞蹈教育教學之改革,陳校長於當日早上與北京舞蹈學院王旭東黨委書記、港澳臺辦公室覃艷茜主任、教務處焦艷麗副處長進行會面交流,雙方除了各自介紹辦學現況、相互了解學位與課程之外,也交換藝術教育的理念,尤其就理論與實際表演兼具之教育模式、傳統藝術的保留與現代藝術的融合等方面,進行兩校進一步合作意見之交流。陳校長表示,臺藝大透過大工坊同時達到了學科理論基礎之建構與實際表演的實踐,此外,大工坊的模式對於授課時間給予極大的彈性。陳校長一行透過民俗舞蹈、基本舞蹈課程以及音樂廳學生演出排練之參觀,加強對北京舞蹈學院的了解。兩校對於「創新傳統」之教育理念及校際交流的強化賦予深切的寄望,目前雙方有強烈意願能儘快於未來有進一步的合作,因此待就合作細節充分溝通後,將儘速完成兩校締結姊妹校,共同為創造國際藝術教育新契機而努力。 陳校長此行並與中央音樂學院趙旻黨委書記會面,就兩校學生,教師,國際表演藝術節與展演映合作交流充分交換意見,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機會。陳校長也在劉紅柱教授陪同下,參觀校園教學觀摩,包括中國青年交響樂團,管絃系,樂聲歌劇系,歌劇音樂廳 ,樂譜文獻庫等。4日晚上臺藝大音樂系12位學生在蔡永文主任與黃荻教授帶領下參加兩校室內樂交流音樂會,雙方交流包含木管五重奏,男高音女高音演出,薩克斯風四重奏等,兩校精彩演出,獲得與會嘉賓好評,兩校均希望未來有更多演出交流合作機會。...

大臺北藝術節展場不局限於博物館中,灰色的平房、綠色的榕樹、褐紅的磚牆,臺藝大北區藝術聚落保留城市都會的原型,以「家」為策展概念,將這塊留住時光記憶的空間,打造全臺獨一無二的當代藝術展覽,客座策展人法籍漢學巨擘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致詞讚美其如傑出校友侯孝賢大導演的電影場景一般,含蓄而詩意,讓參觀者及參展藝術家,藉由家的意象,讓彼此更加接近。 「去相合」的展出作品包含影像裝置、錄像、雕塑、攝影與繪畫等多元媒材,將呈現作品與觀眾的對話,讓作品之間互相照映產生張力,因此規劃展區及動線更是環環相扣,展出超過30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期望讓參觀者在每一個展區均可自由舒適地觀看。即日起至106年1月14日止,大臺北藝術節老聚落X新藝術,邀社會各界回到原點、體驗最純粹淨色的美感體驗。後續精彩訊息,可持續關注「大臺北藝術節」官方網頁http://www.greatertaipeiartsfestival...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受文化部委託承辦文化政策白皮書一案,由臺藝大校長陳志誠擔任計畫主持人,率同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教授劉俊裕、人文學院院長廖新田、研發長林伯賢,帶領青年學子全力籌辦,從今年3月至6月在臺灣各區舉辦15場「全國文化會議」分區論壇與四場主題論壇,主題包括青年文化、新移民文化、文化資產與文化科技。「全國文化會議」透過學者專家、公民、文化團體、中央與地方政府人員參與的公共領域論壇,由下而上共同研擬6大議題,內容包括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文化民主力)、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素養(文化創造力)、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文化保存與扎根(文化生命力)、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文化永續力)、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文化包容力)、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文化超越力)。 9月2日、3日舉行全國文化會議全國大會,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院長林全及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均出席致詞勗勉。總統蔡英文致詞時表示,臺灣文化軟實力「愈在地就愈國際」,蔡總統舉本校電影系校友陳和榆導演的「通靈少女」為例,該片成功地在亞洲23個國家播出,代表文化政策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文化治理必須由下而上,全國文化會議敬邀全民投入。 其中,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主持的文化包容力論壇,著重於青少年文化權,希望藉此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內涵;此外,近期國家語言發展草案亦為該論壇的焦點。陳校長於會中表示,參與公民論壇可共同構築臺灣文化遠大的未來,將具體可行的方案納入「文化政策白皮書」,作為未來政策制定與實踐的依據,以臻至符合當代文化治理體制的需求。...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大會將於9月2日至3日假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召開,文化部鄭麗君部長於今年3月正式宣示啟動,邀請全民一起拼文化,並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陳志誠校長、研發處林伯賢研發長、人文學院廖新田院長及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暨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主任劉俊裕率領專案團隊,於北、中、南、東四區及離島地區辦理一系列分區、主題論壇與預備會議。此次大會將綜整各區民眾對於文化的期待與實務意見,邀請蔡英文總統、各部會首長與全臺產官學專家及公民社會代表,共同參與這場文化盛會! 大會議題由文化輿論、文化政策研究報告與文化部現行政策初步產出,經由從3月起的分區論壇收集民眾意見,歷經共15場分區論壇、3場主題論壇與1場預備會議,希冀能於此次會議中,共同凝聚臺灣文化政策的共識,敲響下一世代的文化鐘聲。 全國文化會議大會現場名額已額滿,會議全程將透過官網轉播,未能於現場參與的民眾,可透過官網觀看網路直播,共同關心文化未來。「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暨文化政策白皮書」網站: http://nccwp.moc.gov.tw/...